English

我父刘半农的爱情婚姻

2000-11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父亲刘半农和母亲朱惠是一对理想的又是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。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里,我总是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。《教我如何不想她》这首歌词是父亲受到母亲的影响而作的,它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歌声,感染力极强。后来这首歌词被著名作曲家赵元任伯伯谱了曲,在全国歌唱流行,成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人最爱唱的浪漫歌曲,并受到世界文化界的重视。

父亲和母亲都是江阴人,出生在晚清,尽管身上有许多旧社会的印记,可是在我的心目中,他们却是新时代的恩爱夫妻和开明父母。父母亲年轻时按照当时的风气,都不能进行公开的社交活动,所以互不相识,要等待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来撮合。我的祖母和外祖母是信佛的,她们常到离我家不远的一座庵堂去进香拜佛,在那里相见认识,日子久了,建立了友谊。有一次,祖母带了年轻的父亲,外祖母带了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同进庵堂,两老相见以后,都非常高兴。父母初次相见,有了较好的印象。以后次数多了,渐渐熟悉起来,加深了印象。有一天,外婆忽然向我的祖母提起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,提到她的大女儿,也就是我母亲的美丽贤慧,和父亲相配正是天生一对。最初祖母同意可是祖父不赞成,理由是两家的门户不相当。实际上祖父嫌母亲年龄比父亲大三岁,认为不太理想。可是外婆非常喜欢年轻的父亲,觉得他相貌端正,聪明活泼,意欲必成,既然男方以年龄为由推辞,遂提出将她的二女儿,也就是我的二姨母许配给我父亲,因为俩人年龄相当。这样婚事竟谈成了,双方便订立了婚约。不料订婚不久,二姨竟然因病去世,婚约关系中断了。过了一段时间,外婆又旧事重提,极力促成她的大女儿与我父亲联姻。为了妥当起见,外婆更进一步征求父亲本人的意见。事情谈得很顺利,父亲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。这样一来,祖父也就不再坚持己见,男女双方终于订了婚约。

根据当时的社会传统,订婚男女并不直接来往接触,以免受社会舆论的非议。可是年轻的父亲是性情十分开朗的人,在新时代思潮的影响下,态度与众不同,他敢于打破常规,独自去外祖父家走动,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。有一次,父亲去外婆家,进入院子便瞥见年轻的母亲正倚着井栏边打水。父亲缓慢地上前想与母亲说话。不料母亲惊慌起来,急忙离开井边,回到上房。她跨进门槛时,裙下露出了裹足的红绣鞋,父亲见了顿生怜悯之情。他回家以后就问祖母为什么女子要缠足。祖母回答说:“女孩不缠足如何嫁得出去?”可是父亲则大不以为然地说:“她现在已经是属于刘家的人了,用不着担心嫁不出去,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。”父亲嘴上这么说,心里就决意要做到。他要求祖母去通知外婆不要让母亲缠足。外婆听到这样的话,既赞成又担心,答应试试。事实上年轻的母亲因为缠足痛苦,心有不甘,常独自流泪,早就偷偷地早裹晚拆,以避人耳目。现在听说刘家不要求她缠足,真是高兴。由此母亲对父亲的慷慨大方、关心体贴,万分感激。所以婚后俩人相亲相爱,母亲对父亲的忠贞不渝,是真正的知己相报的表现。

父亲十七岁时就离开江阴去常州中学读书。他非常聪明,学业成绩优异。那时家中只有祖父母和弟弟天华(十二岁)、小弟弟北茂(四岁)。父母亲订婚不久,母亲就被迎回来当养媳妇,侍奉两老。辛亥革命前夕,祖母突然患病,父亲被叫回家,就在祖母病危期间,依照传统风俗和母亲结了婚,俗称“冲喜”,以期重病的祖母速愈。此后祖母去世,母亲就担起了全部的治家责任。辛亥革命爆发以后,学校关闭了。父亲和二叔一起到清江的军队中去工作,父亲当文书,二叔吹军号,兄弟俩开始接触到新时代的革命活动。以后他们发觉革命军队内部情况混乱,思想复杂,心里感到不满而回了家。接着父亲又和二叔同去上海谋生。当时家里的烧、洗、缝、补等家常事,都靠母亲独自操持,甚至还要照顾小叔的梳洗。当生活困难时,母亲还要从外面承接一些零活在家里做,以贴补开支。

父母亲婚后过着恩爱愉快的生活,只是因为家务负担很重,母亲一人独挑,十分辛苦,曾两次怀孕流了产,引起祖父的不满。他听信了卜卦先生的胡说,以为父亲命中无子,并武断母亲不能生育,要求父亲把母亲休去或者娶妾以传宗接代。祖父甚至进一步施行家长权威,认真地物色了对象,乘父亲1913年夏天从上海回江阴时,想说服他娶妾,可是受到父亲的坚决反对。因为在江阴家里不能摆脱掉祖父的重子孙、轻感情的消极影响,父亲就在外祖母的帮助下,把母亲接到上海居住,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。那时父亲已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工作,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。1916年9月30日,我就在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出生。由于母亲曾两次小产,我出生后便受到父母的特别钟爱。不过,那时祖父已经去世,为了缓和故乡邻里重男轻女的偏见,父亲决定暂时把我打扮成男孩模样,直到将近出国前才恢复我的本来面目。

我周岁生日那天是我父亲一生中早期最得意的一天。他快乐地为我写了一首诗,叫做《题小蕙周岁造像》:

你饿了便啼,饱了便嬉,

倦了思眠,冷了索衣。

不饿不冷不思眠,我见你整日笑嘻嘻。

你也有心,只无牵记;

你也有眼耳鼻舌,只未着色声香味;

你有你的小灵魂,不登天,也不堕地。

呵呵,我羡你,我羡你,

你是天地间的活神仙!

是自然界不加冕的皇帝!

(作于1917年10月,后收入《扬鞭集》)

在我将近一岁时,父亲经陈独秀的介绍并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,去北京大学预科任国文教授,从那时起父亲就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学革命,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。1919年5月4日,巴黎和会拒绝中国关于取消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正义要求,遂爆发五四运动。父亲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行列,他和爱国的师生们在一起,强烈反对列强在国际上相互勾结,出卖中国的卑鄙行径。据沈尹默老伯生前所言,当时我父亲曾坐镇北大,关注运动的发展。

1920年初,父亲带着母亲和我离开北京,辗转到达上海,并准备从那里乘轮船去欧洲留学。

(摘自《父亲刘半农》,刘小惠著,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